有声小说,又称为“语音小说”、“有声读物”等,将作品的文字以有感情色彩的朗读方式录制成音频形式。对那些“懒得看书”的人而言,听书更具吸引力,这也是有声小说能够赖以生存的基础。
有声小说与其他媒介不同,不受空间和环境的限制,可存储于手机、平板电脑和MP3等设备中,在播放时可以灵活调节速度,自动标记停止处,方便下次“继续阅读”。
现在,许多网站和应用程序纷纷设立有声小说板块,收录各种类型的有声小说。由于有声小说的制作者能够获得报酬,许多热衷于声音配音的爱好者、网络主播、广播节目主持人乃至专业配音演员都积极参与有声小说的录制,以增加收入。
有声读物起源于传统书籍的延伸形式,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而出现。常见的有声读物形式就是有声小说。
1931年,美国国会推出了名为“让书籍开口说话(talking-book)”的计划,目的是帮助那些无法阅读传统纸质书籍的盲人。这个计划被称为“成年盲人读书工程”,1932年,美国盲人基金会出版了第一本会“说话”的书籍,随后陆续出版了大量类似作品。到了1935年,随着美国国会为盲人公民免费提供有声读物,有声读物得以广泛普及。直到1992年,美国国家图书馆盲人与残障服务部门已经为70多万盲人和残障人士提供了数百万本免费有声读物。
20世纪80年代,随着便携式磁带录音机的普及,磁带成为有声读物的主要载体。一些作家开始意识到有声读物的潜力,并陆续推出自己的有声作品,从此作家和出版商意识到销售量的决定因素不仅仅是纸质书籍。到了80年代中期,音频业务的年销售额已达数十亿美元。随着互联网宽带技术的发展、新的音频压缩格式和便携式媒体播放器的出现,有声读物的受欢迎程度迎来了巨大增长,标志着网络有声读物的时代已经到来。
代表平台:喜马拉雅、懒人听书